“十一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十一五”科技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一、形势与需求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一系列新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导作用更加凸显,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入,把发展战略技术及产业作为实现跨越的重要突破口。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未来五年我国必须切实将科学技术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十五”期间,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求,我国科技工作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在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成功组织实施了12个重大专项,取得了一批以“神六”载人航天飞船、超级杂交稻、高性能计算机、SARS疫苗、量子纠缠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了一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知名企业。到2005年,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3%,从事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20万人年,科技论文产出位居世界第五位,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达9.3万件,授权量达2.1万件。回顾过去,我国“十五”期间确定的科技发展目标、战略部署和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总体格局,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未来五年是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是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我国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参与日趋激烈的产业国际竞争,提高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能力,必须依靠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催生新的增长点,引领未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在一些新兴领域和前沿领域实现重点突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依靠社会公益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公共科技的供给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安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保障国防和公共安全的能力。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缺乏,科技投入不足,科学技术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突出创新主线,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国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快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